【腾讯云】云服务器、云数据库、COS、CDN、短信等云产品特惠热卖中

1963年,山西中部爆发了一场罕见的暴雨,并由此引发了洪涝灾害。位于晋中市的大寨公社受灾情况较为严重,田地几乎全部被淹没,社员的居住的房屋也都被冲毁,全公社三百多口子人只能挤在位于半山腰的破几间窑洞里勉强生活。

等到洪水退去之后,大寨公社的社员们在陈永贵同志的带领下立即开展救灾抢险活动,以最快的速度清理被淹没的农田,补种麦苗和玉米苗,争取在入冬之前收获一茬粮食,也好让大家有食物果腹,不至于白白挨饿。当时参加救灾工作除了青壮年男性之外,还有不少勤劳的女同志,其中最肯下苦力、最积极的当属郭凤莲同志。

郭凤莲严格意义上不算是大寨人,她生在隔壁公社,但由于母亲早逝,父亲无力单独抚养她,索性便将她送到大寨公社的姥姥家寄养。久而久之,大寨的社员们也就认可了郭凤莲,最终同意她落户在大寨,成为大寨的一份子。

郭凤莲为人热情活泼,一直都是公社里的“进步社员”,陈永贵对她很是看好,甚至还专门将她列为入党积极分子,借以鼓励她继续奋斗,再接再厉。1963年救灾抢险的时候,她被任命为“女子队”的队长,从洪水退去之日起,她便带着二十几位队员艰苦奋斗、全力劳作,白天耕地、晚上跟男同志们一起修缮房屋,付出了无数辛劳和汗水。

当年冬天农闲之时,公社里号召大家一起去修建防洪堤,以防止第二年再发生洪灾,冲毁庄稼、土地。郭凤莲积极响应号召,在陈永贵的带领下,忍受着严寒和霜冻,光手、光脚在冰冷的河水中工作,后来她的手和脚都生了冻疮,又疼又痒,可即便如此,她也没有轻言放弃,仍旧咬牙坚持劳作。

后来,大寨公社被立为全国学习的“典型”,陈永贵一下子成了“全民楷模”,而郭凤莲也被选为“劳模”,先后受到了省委、中央的嘉奖。1968年,陈永贵被调到县里工作,临走之前,他将公社的工作全部托付给郭凤莲。郭凤莲不敢辜负陈永贵的重托,她一直兢兢业业工作,带领社员们艰苦奋斗,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,展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。

时间来到1978年,邓公决定对农业进行改革,废除公社制度,全面推行“包产到户”政策。自此之后,大寨在中国农业上的地位便迅速下滑,而郭凤莲也因为无法适应“包产到户”,被迫离开大寨,转往某研究所工作。到了80年代,在失去了陈永贵和郭凤莲带领之后,大寨迅速走向衰落,成了一个籍籍无名的小村庄。

大寨的村民们不甘心就这样被时代遗忘在角落,于是便联名写了一封信,请郭凤莲重新回来主持大局。郭凤莲这么多年辗转了许多地方,虽然待遇比以前好了,但心里始终觉得空落落的,她还是放不下大寨,还是牵挂着曾经一起并肩奋斗的社员们,也正因为如此,她在接到信的第一时间,便立即同意回大寨工作,继续在这片热土上精耕细作。

郭凤莲不是一个固步自封的人,她对于改革有自己的理解,在重回大寨之后,她迅速利用自己积攒的人脉招商引资,大搞村办企业,推行工、农、商一体化政策,促进三大产业齐头并进发展。另外,她还极力推行村办养老制度,由村里出钱,给老年人发放养老金,每个月大概一百多块,足够老人们吃穿用度,除此之外,她还给老年人购买商业保险,让大家都能看得起病、买得起药,老有所养,不必为生病发愁。

郭凤莲有两个儿子,他们后来都下海经商,并成功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商业帝国,身价一度达上亿元。其中长子贾小军后来返回大寨帮助郭凤莲搞建设,他先后投资上千万,在大寨建立了三座工厂以及两片生态果园,在增加产出的同时,也解决了村民们的就业问题。

大寨有一座老庙,因为年久失修,已经逐渐荒废,庙里的建筑也是摇摇欲坠。贾小军在参观了这座庙之后,觉得其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开发,于是便投资三千万将庙修葺一新,并作为公开景点向游客们免费开放。现如今,郭凤莲已经年过七旬,对于管理大寨逐渐有些力不从心,她已然生出了隐退之意,至于大寨未来该交给谁管理,目前郭凤莲还没有确切的想法,不过她希望未来接手大寨的是一位年轻的干将,继续带领大家艰苦奋斗,奔向美好的明天!

内容分享:
【腾讯云】即时通信IM接入AI服务,高效构建智能聊天能力
Top